丰盛的晚餐后,我们坐在别墅的原木平台上,望四周落叶纷纷飘下,我深深地被晚秋黄昏的山景吸引了。这时候,艾奇维特问及我在世行的职业方向。
在那些日子里,关于我将涉足具体业务的传闻已经悄悄散布开来了。艾奇维特认为,过去两年多,我负责后勤、人事、组织,这条路是对的。但最终,我还是应该去管理业务。鉴于我以前没有直接做过具体项目的工作,他建议最好先到一个大的国家当局长,下放实践一下。他用老资历的口吻说:"你不要一下子管太多,如果管不好,会招架不过来,这样反倒会声誉扫地。"
我自然将他的话视为发自肺腑的忠告。我们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
一周后,我获得新的任命,分管世行六大业务地区中的三个:非洲( 47 国),中东北非地区( 19 国,在世行的业务划分中,讲阿拉伯语的北非 5 国与中东划在一个区块中),南亚( 8 国),一共 74 个国家。
自从考科维瑟回德国当财政部副部长之后,所有的世行业务便都压到了 58 岁的常务副行长山德斯壮姆头上,沃尔芬森决定让我分担他的一部分工作。
这一变动,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意味着我首次真正进入了世行的业务部门。在世行的历史上,地区一直被认为是银行的核心部门,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最重要的。按世行职员的说法,谁负责地区业务,谁就是最优秀的,最有权威的,那些职位也被认为是最肥缺的。
我很清楚,我是中途加入世行的,没有从最基层的业务做起,实际上存在一种可信度的问题。虽然行长让我接手了这项工作,虽然四年多来,我管理过了不少的部门,通过人事改革、信息系统建设和矩阵管理模式的推进等几项重要工作,世行上下对我的评价也比较高。但是,在普遍的评价中,我是一个不错的行政管理者,至于能否适应业务性工作,却还是一个不小的疑问。况且,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掌世行业务的管理工作。
第16节:涉足业务(2)
世行在全球的业务被划分成六大区块,沃尔芬森原本的想法是让我接管考科维瑟的那部分,即欧洲、拉美、中东、北非和南亚,而山德斯壮姆则仍然管理非洲和东亚。我则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跟山德斯壮姆商量,能否进行一些调整,我希望他管欧洲和拉美,而由我来管非洲。在六大业务板块中,从业务量来讲,拉美最大,而国家数目则非洲最多。我的考虑是,由一个刚刚开始熟悉业务的亚洲人去管欧洲,恐怕会有难度,非洲人对中国很友好,而我对非洲也十分有好感,那里也是最需要开发扶贫的地方,如果能够为那里的人民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打的这些"小九九"当然没有逃出老谋深算的山德斯壮姆的"法眼"。他当然没有太大的异议,笑着说:"那也好,让我去对付傲慢的俄罗斯人吧。"
我知道,自己要尽快地进入状态,就必须跟眼前的这个瑞典人好好相处。山德斯壮姆管理业务很多年,在职员中威信很高。他少言寡语,考虑周到,看上去有点深不可测,我从秘书长开始与他相处,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水平很高、品质优秀的人,一旦他对你信任,便很容易共事。在我开始涉足管理业务领域的时候,他是我最好的老师和拍档。
同时,我知道,在业务领域,我不是科班出身,而且我也不可能再有从头学起的机会。所以,我必须抓住业务程序的关键步骤,以高度浓缩的时间快速掌握。基于此,我给自己定下三条办事原则:我管辖的国家和部门很多,我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国家和部门上;在官僚机构中,决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要使下级感到我的到任带来了决策程序和办事风格上的改变;对一些敏感和重要性决策,发挥我在最高当局工作的经验和优势,从战略的角度帮助下属作出判断、解决难题。
这三条的关键都在于,我要在领导过程中,体现出存在、参与和工作的"价值"。
为了尽快地熟悉业务情况,我给自己定下任务,每个月要去两个或三个国家实地访问。由于时间上的原因,我一般都是周五出发,到下一个周末回来,尽量多用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少占用平时工作的时间。我去一个国家都是三天左右,我的意大利籍的业务顾问曾开玩笑说,"意大利有句名言,即便是鱼,三天也会发臭",含义是任何人都切莫忘记不要久留,时间太长了可能会不受欢迎。所以,我明确交代,不要刻意地迎送,不要准备专门的访问材料,尽量不给当地的政府和世行官员带来负担。我的三天安排,一般是:第一天开会,会见政府、企业部门、 NGO 、国际外援组织、世行官员等人员;第二天用于项目实地考察;第三天,根据需要安排,包括与政府部门举行总结会议,下午就用于去下一个国家的路上。几年下来,加上以前去过的国家,我前后一共走了 160 多个国家,其中 47 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去了 43 个。
世行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机构,沃尔芬森到任后特别强调权力下放,我决心在自己的部门用具体行动实践他的理想。我把审批程序进行了梳理,根据不同问题和内容,重新确定了审批标准和时间。我自己也非常清楚,下级向上面递交一个报告,是非常希望得到回音的,如果久久不复,将会打击工作的积极性。我还公布了一个规定:不管是谁,给我发电子邮件,我 24 小时内给予答复,哪怕是回复一个"收到了"。到后期,我每天收到的 Email 有 500 ~ 600 封,但这并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因为紧急的事情由我的助手随时帮助处理。后来大家知道我的 Email 多,也很体谅,发信便都尽量简短。在具体的业务事项上,我也从不虚张声势、故弄玄虚,我了解的和有看法的,明确提出,不了解的,就请专业人士和有关部门先提出建议再决定。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把精力投注于何处,恐怕是最要紧的本事之一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章晟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