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不太感兴趣,却崇拜自然。他那诚恳得有些笨拙的灵魂所渴望的只是在
炎热的夏天,赤身裸体,嘴里衔着烟,在花园里溜哒。这一爱好促使他于1815
年至1818年间参加了俄国探险队的环球航行,其结果是《环球旅行》和《一
次保险旅行中的观感》的出版。
莎米索的双重国籍,给他带来了精神痛苦,他曾报怨说:“我到哪儿都
感到人地生疏,没有祖国,我不得不永远为此渴求。”又说“无论有无作为,
我都是一样痛苦”。正是这种无根的心境产生了他的代表作《彼得·施莱米
尔》。这是德国十九世纪最流行的小说之一。其情节的奇特与霍夫曼的小说
不相上下。故事说的是彼得·施莱米尔把他的影子卖给魔鬼换取一个用之不
竭的钱袋。因为没有了影子,遭来了孩子们的击打、老年人的咒骂。他非常
后悔。当他再遇到魔鬼时,便要求他归还他的影子。但魔鬼却要拿走他的灵
魂作交换,彼得不愿,把钱袋抛还给了魔鬼。后来,彼得获得一双奇特的靴
子,逃脱了人们的责难,周游世界,重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莎米索
与霍夫曼的不同之处。后者的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分裂的状态,而莎米索的
人物虽然了一度迷失了自己,便最终却又找到了自我。原因就在于莎米索的
人物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映。施莱米尔丢失的影子不就是莎米索丢失了的祖国
吗?影子虽然虚无缥缈,却像祖国、故乡一样,是一个人的天然财富,是他
与生俱来的所有物。因此,莎米索通过丢失自己影子的施莱米尔这一形象表
现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最后,莎米索也只得像施莱米尔
那样由于年青时过错而被赶出了人类社会,却被抛进了自然的怀抱。地球成
了他的一个茂盛的花园,研究成了生活的力量,知识成了生活的目标。
这种丢失影子的主题在他的短篇 《失掉的镜像的故事》中又一次出现。
故事的主人公把他的镜像留在意大利那个使他着迷的吉乌丽妲家里了,回到
妻子身边时却没有了镜像,被儿子发现后,却说镜像只是一种幻觉,丢失了
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自我观察会导致虚荣,分裂自我。莎米索沉醉在自我
的分裂中,反而对于失去自我总有一种焦虑感。
莎米索还写有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抒情诗方面,他继承了歌德的传
统,同时因翻译法国平民诗人贝朗瑞的政治抒情诗,而反映了社会和政治。
组诗 《妇女的爱情和妇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这是一首骑士美人的
恋歌。《朋古尔堡砦》是一首怀念儿童时代美丽的家园生活的诗篇。《生活
的歌曲和景象》是一些民间歌谣。
----------------------- 页面 57-----------------------
天才的自杀者——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蒂克、诺瓦利斯·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都曾写过
戏剧。但蒂克关心的不是戏剧中的人物和行动,而是他所谓的那种“事件的
氛围”,即独特的气味、音响和颜色等情调,描写人物时,也摆脱不了浪漫
主义的神秘性。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也是钻在宗教的神秘主义中而不能自
拔,忘了戏剧的真实本质。因此,我们不把他们看成戏剧家。德国浪漫主义
两个真正重要的戏剧家,是扎哈里亚斯·维尔纳和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维尔纳是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生于1768年,父亲是大学教授,而且担
任戏剧审查官的职务。因此,扎哈里亚斯自小就在舞台边度过了许多时光,
对舞台上的一切了如指掌。成年后,维尔纳一面沉溺于肉欲,一面又坠入宗
教的神秘主义。因此,可以说维尔纳的作品是神秘主义文学的主要作表。他
的《谷之子》写的是护法武士团的没落,《马丁·路德,或称有力的圣职授
任礼》以宗教上的圣职授任礼为题材。
克莱斯特是比维尔纳更杰出的戏剧家,与蒂克等人不同的是,克莱斯特
的作品都非常热情、诚恳而又炽烈,又具有朴实无华的形式。海因里希·封·克
莱斯特(Heinrich vonKleist)出生于贵族,是一个古普鲁士军官家庭的后
裔,十几岁时便失去了双亲。他作为年青的候补士官,参加过一次远征,但
不久就辞去军职去故乡法兰克福上大学,埋头研究哲学、数学和古代语言。
后来又离开法兰克福,到柏林去深造。克莱斯特自小就对自己的事情具有孤
注一掷的致命冲动;他的传记作者维尔布兰特描绘他的性格时说:“心灵上
总有一种阴郁的不满,气质冷淡,为人孤僻傲世,想象活跃,惯于深思穷究,
抓住苦恼不放,性情浮躁凌厉。”
克莱斯特希望寻找一种东西,即真理。他把希望寄托于哲学,希望在哲
学中找出那完整的真理,于是,他开始研究康德,但康德哲学却向他表明:
52书库推荐浏览: 邹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