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11)

阅读记录

  从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行事来看,他确实具有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气概。

  而从杜甫一生历尽艰难,而优国忧民之初衷不为稍改的经历来看,他确实具

  有“弘毅”的人格精神。我们的“诗圣”的崇高人格,是在儒家思想的哺育

  下完成的。

  (四)“兴、观、群、怨”的文学思想

  儒家一向重视诗歌,尤其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孔子用《诗》三百篇作

  为教育弟子的教材,把《诗》教当作修养道德、陶冶性情乃至齐家治国的重

  要手段。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儒家在强调诗歌的讽刺作用时也很注意对感情的抑制,孔子赞扬“《关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礼记?经解》则云:“其为

  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杜甫对儒家诗论的这两个方面都心领神会,他

  在《偶题》一诗中说:“法自儒家有”,表明他的诗法是来自儒家的。①大历

  ① 对“法自儒家有”一句,《杜臆》卷八注曰:“旧例、清规皆法也,儒家准不有之?”即解此句作“法

  自儒家已有”之意,个人注本多从之(如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清人何焯

  疑“儒”字乃“传”字之误,谓指杜审言(见《义门读书记》卷五五)。今人郭沫若则认为“‘法自儒家

  有’等于说‘诗是吾家事’而已。所谓‘儒家’也不过是‘书香之家’或者‘读书人家’而已”。(《李

  白与杜甫》第147 页)似均未得正解。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云:“杜公之学,所见直是峻绝。其

  自命稷、契,欲因文扶树道教,全见于《偶题》一篇,所谓‘法自儒家有’也。”即解此句作“予之诗法

  乃取自儒家”之意。我们同意翁说,因为此句与下一句“心从弱岁疲”句法相似,都应是指诗人自身而言。

  而且此诗前面八句都是说诗歌史的情况,不会在此句突然转到“吾家”来。

  二年,杜甫在夔州读到了元结的《春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十分感

  动,作《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云:

  览道州元使君结《春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诗,志之日:当天子分忧之地,

  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

  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

  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人们多注意“比兴体制”四字,因为这显然是指的儒家“兴、观、群、怨”

  之说,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微婉”二字,其实那即是指儒家“温柔敦厚”的

  诗教说。杜甫用“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来评价元结的《春陵行》、《贼

  退示官吏》二诗,说明他所理解的儒家诗学思想有两点精神:第一,重视诗

  歌的思想内容,注重诗歌对现实、尤其是对民生疾苦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

  判,亦即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这种精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颇

  有一致之处。第二,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注重诗歌表达方式的含蓄以及语

  言、音节的和美,亦即注重诗歌的审美功能。杜诗既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又没有叫嚣浅露之弊,无疑是得益于儒家诗论的。

  综上所述,“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对杜甫的影响基本是积极的,我们

  应该理直气壮地予以肯定。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好以大鹏自比,因为大鹏本

  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象征。①杜甫却好以风凰自比,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

  凰”(《壮游》),直到去世前一年还作《朱凤行》以见志。凤凰是儒家传

  说中的瑞鸟,《尚书?益稷》载:“萧韵九成,凤凰来仪。”楚狂接舆对孔

  子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孔子忧道不行时叹

  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论语?子罕》)杜甫自比

  凤凰,表明了他与儒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杜甫这个诗国中的凤凰,也确实

  是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① 李白青年时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更屡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

  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的形象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字必简,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隰城尉,

  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为人构陷,系狱。

  审言子杜并年仅十六,刺杀仇人,并亦被杀。武后闻之叹异,召见审言,授

  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流

  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