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庙古柏行图》中说:“尚垂清荫蜀国里,一树风霜千载心。”(《所南
翁一百二十图诗集》)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文
天祥被俘北上后,仿“同谷七歌”作《六歌》,以叙自己的惨痛遭遇。又作
《集社诗》一卷,凡五言绝句二百首。又为汪元量集杜句成《胡前曲》十八
首。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度过了三年多时间,杜诗时时刻刻陪伴着他,他在《集
杜诗自序》中说:“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 .凡吾意所欲
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
于此矣。”(《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六)可见在支持文天祥抵御威胁利诱的
浩然正气中,杜甫的人格力量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宋末
爱国诗人最重要的思想特征是爱国精神而不是忠君思想。文天祥被俘后,元
人责其“弃嗣君别立二王”,文答道:“德佑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
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也。”元人使
恭宗亲自去劝降,文亦不为所动。(见《宋少保右相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
生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的次序也
是《社稷第一》、《理宗、度宗第二》。汪元量对谢太后屈膝降元事直词指
斥:“侍臣已写归 降表,臣妾金名谢道清!”(《醉歌》之五,《湖山类稿》
卷一)这些都可印证宋人尊社的主要原因不是忠君而是爱国。
经过宋人的理论阐述和行为仿效,杜甫的人格典范被牢牢地树立起来
了。尽管后代不断有人把这种典范的意义片面地夸张为忠君,但在多数人的
眼中,杜甫的人格光辉无疑是在于忧国忧民的精神,在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胸
怀。所以在后代效法杜甫而“一饭未尝忘君”的罕有所闻,而学习杜甫忧国
忧民的则代不乏人。尤其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杜甫的精神激励着志士仁
人为祖国、人民而奋斗、牺牲。例如明清之际,顾炎武、张煌言、杜溶、屈
大均等人身上都反映着杜甫精神的光辉。明亡后拒不降清的王嗣爽著《杜臆》
毕,曰:“吾以此为薇,不畏饿也。”(见全祖望《续甬上考旧诗》卷四四)
可见杜诗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觉得杜甫不只
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象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冯至《杜甫与
我们的时代》,《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钱谦益是著名的杜诗注家(详
见第五节),作诗也以社、韩为宗。由于钱谦益在清兵渡江后主动迎降,并
一度仕清,故其人品历来为人鄙视。他晚年在笺注杜诗的同时作《后秋兴》
十三迭以步杜诗《秋兴八首》之原韵,也被世人认为是“特以文墨自刻饰,
非其本怀。”(见章太炎《检论》卷八)但事实上《后秋兴》的思想倾向比
较复杂,因为钱谦益晚年对自己的降清是十分悔恨的,他告归隐居后一边从
事著述,一边与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力量暗中联络,《后秋兴》即作于此
时。这组大型组诗除了掩饰自己的失节之外,也反映了顺治后期汉族人民的
抗清斗争,并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所以章太炎先生评曰:“悲中夏之沉
沦,与犬羊 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检论》卷八)①我们认为《后
① 钱谦益去世后,其族孙钱遵王把《后秋兴》一百零八首编成《投笔集》。陈寅恪先生说:“《投笔集》
秋兴》从反面说明了杜甫伟大人格的感召力量:当钱谦益这样的一度丧失民
族气节的人痛感悔恨时,他需要借助于杜甫的人格力量。即使说钱谦益作《后
秋兴》纯粹是为自己文过饰非,这也说明他需要借助杜甫的光辉来掩饰自己
心中的黑暗,这同样从反面证明:杜甫已被公认为崇高气节与伟大人格的象
征了。
诸诗,模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
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而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社陵尤胜
一筹,乃二白年来之绝大著作也。”(《柳如是别传》第1168—169 页)我们觉得这个评价是过高的,这
也许是陈先生敬重柳如是而爱屋及乌的结果,参看钟来因《杜甫〈秋兴〉与钱谦益(后秋兴)之比较研究》
(《草堂)1984 年第2 期)。
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连城壁”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象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
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
就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一百五十一人,但自宋迄今,杜
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专著作者确已超过千人,②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