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陵柏涧石,红芙泽兰,孤竹女萝,随手寄兴,辄增妩媚。至如‘迢迢牵
牛星’一章,纯借牛女作象征,没有一字实写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已活跃句
下。”(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继之而起的诗人也多诸此道,且
不说曹植乐府诗和阮籍咏怀诗中那些通篇皆为比兴的名作,①单是左思的“郁
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咏史》其二,《晋诗》卷七)和陶渊明的“青
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其八,《晋诗》卷一七)这两个比喻,
就无数次地被后代的诗人所模仿、借鉴。第二是丽辞的熔炼。后人批评八代
诗风,常常集矢于辞藻之华美,陈子昂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与东方
左史虬修竹篇序》,《陈伯玉文集》卷一),李白更进而说:“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李太白全集》卷一)。事实上,
辞藻华美本身并不是诗歌的弊病,从汉魏到陈、隋,诗人们在丽辞的熔炼上
耗费了大量心血,他们的成就正是唐人继承的文学遗产之一部分。而且在八
代诗人所创造的丽辞中,既有曹植、陆机、潘岳、谢灵运的繁富、浓丽,也
有张协、谢肌、何逊、阴铿的清新、巧丽,后者对唐人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①当然,作为上述两种手段的补充,八代诗人在直陈其事的叙述、描写及平淡
美的追求上也很有成就,前者如建安诗人,后者如陶渊明,其义自明,不用
多说。
由于先唐的五七言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产生了许多风格各
异,自具面目的诗人,为节省篇幅,让我们看看后人对他们诗风的简要评述:
曹操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臞翁诗评》);曹植诗“如三
河少年,风流自赏”(同上);刘帧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
品》卷上);阮籍诗“遥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稽康诗“清峻”
(同上);潘岳诗“烂若披锦,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引孙兴公
语);左思诗“错综震荡,逸气干云”(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张协
诗“文体华净”(钟嵘《诗品》卷上);郭璞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同
上卷中);陶渊明诗“如绎云在霄,舒卷自如”(敖陶孙《臞翁诗评》);
谢灵运诗“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同上);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钟
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鲍照诗“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
《臞翁诗评》);谢脁诗“艳而韵,如洞庭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
何逊、阴挫诗如“微芳幽馥,时欲袭人”(同上);吴均诗“清拔有古气”
① 例如曹植的《美女篇》、《浮萍篇》、《吁嗟篇》和阮籍的《咏怀诗》之五、二十一、二十六等。
① 例如李白对于谢跳十分倾心,“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禛《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六首》之三,《渔
阳诗集》卷一四)而杜甫对何逊、阴铿相当服膺,自称“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李、
社所着眼的主要是谢用脁等人的清词丽句。
(《南史?吴均传》);庾信诗“清新”(杜甫《春日忆李白》),真是春
兰秋菊,美不胜收!即使是一些不太著名的诗人,也因其风格特征而得到很
形象的品评,如范云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迟诗“点缀映媚,似
落花依草”(钟嵘《诗品》卷中),等等。正是因为诗苑中已经呈现百花争
艳的盛况,梁代的钟嵘才有可能写成《诗品》,对一百二十二位诗人的风格
予以品评论述,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事实上,这种渊源关系是一直
延伸到唐代诗坛上去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情况告诉我们,当唐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面临着的
是十分丰厚的文学遗产,唐诗正是在八代诗的坚实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一座大
厦。
在初唐,诗人们对他们所继承的诗歌遗产采取了两种态度。以唐太宗为
核心的宫廷诗人虽然说过一些反对绮靡文风的话,①但他们的创作实践却仍是
陈、隋诗风的继续。由隋入唐的虞世南、陈叔达、李百药、欧阳询等人当然
不可能突然改弦易辙,稍晚的长孙无忌、上官仪等也随波逐流。当时名闻天
下的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法,又与许敬宗等撰《瑶山玉彩》摘
录丽句,说明他们所注意的重点正是南朝诗的藻翰胼俪,并力图在这方面更
进一步。武后执政时,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间等人则更加注重继承南朝诗
人在回忌声病方面的成就,终于完成了五七言诗的律化。显然,这些诗人对
前代诗歌的艺术手段作了较好的继承和借鉴,但在题材内容上则未能明辨良
莠而得前人之精华。
另一种倾向则发初于“初唐四杰”,四杰对诗歌律化也有贡献,但更大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