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
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
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
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
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
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
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
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
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
“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
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
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
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
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
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
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
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
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
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
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
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幅主编和中
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
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
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
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怕然感奋,好象回到
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
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
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
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
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
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
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
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 年10 月7 日
杜甫评传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
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名动一时,灿若明星,
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
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
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与日俱增。前一类作家有如
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
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
杜甫在晚年所作的《壮游》一诗中回忆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
一囊。”“崔”指崔尚,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及第,官至祠部郎中。“魏”
指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举“才膺管、乐科”。当玄宗开元十三、四
年(725—726)杜甫十四、五岁时,崔、魏二人都已是闲居洛阳的文坛前辈
了。他们称誉少年杜甫好象班固和扬雄,可见诗人的才华很早就引起了人们
的注意。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