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9)

阅读记录

  “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艺概》卷二)。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

  的家庭传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今存杜诗中,共有四十四处提到“儒”字,①其中有二十处直接与他自己相

  关。杜甫再三地自称:

  ① “诛儒应共饱”(《秦州见勅目薛三璩授司仪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句中的“儒”字非儒家之义,故不计。

  “儒”——“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儒生”——“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客居》)

  “老儒”——“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

  “腐儒”——“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

  这些话有时似乎是自谦自抑之词,但实质上却含有深深的自豪感,体现了诗

  人对自己儒者身份的珍视。当然,杜甫也曾有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慨叹,有过“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

  伤怀抱”(《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七)的懊恼,甚至还有过“儒

  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的牢骚,有的论者认为杜

  甫的这些牢骚表明他对整个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①这是被杜甫愤激的反语瞒

  过了。诗人们在表达极端愤激的感情时,往往出之以奇诡的反语,自阮籍《咏

  怀诗》之后,不乏其例。即如杜甫的《醉时歌》,王嗣爽在《杜臆》卷一中

  对之有很准确的理解:“此篇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非真谓垂名无

  用,非真薄儒术,非真齐孔、跖,亦非真以酒为乐也。杜诗‘沉醉聊自遣,

  放歌破愁绝’,即此诗之解,而他诗可以旁通。”其实,从这种愤激之同中,

  正可以体会到杜甫对儒术的眷恋之情。②

  那么,杜甫所拳拳服膺的儒术,到底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或者说,杜

  甫对于庞大、复杂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兼收并蓄,还是择善而从呢?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

  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

  非子?显学》)在这八派之中,影响后代甚钜的是孟轲(即“孟氏”)和苟

  况(即“孙氏”)两派。孟子的学说虽亦自成体系,但它在本质上与孔学比

  较接近,所以后人把孔学与孟学合称为“孔孟之道”,这实际上也就是早期

  儒家的代名词。荀子则不同,尽管他有时也被人看作大儒,但他主张性恶,

  强调礼治,实已具有鲜明的法家倾向,韩非、李斯出于其门,决不是偶然的。

  到了汉代,董仲舒由于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汉人心目中得

  到“为儒者宗”(见《汉书?五行志》)的地位,但事实上正是董仲舒把阴

  阳五行等思想搀入儒学,从而对儒家思想体系进行了大改造,使之变得面目

  全非。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唐发生的这两次对儒学的改造在杜甫身上几乎没

  有产生什么影响,社甫所服膺的仅是早期的儒家思想,亦即孔孟之道,而且

  主要是孔孟之道中的积极因素。择其要者,有以下四端:

  (一)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仁”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中的精华,杜甫对之终身服

  膺,须臾不离。儒家主张行“仁政”:“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

  (《孟子?离娄》下)杜哺则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

  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儒家主张让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杜甫则希望:“牛

  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沦,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儒家

  反对不义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

  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杜甫则讽刺唐玄宗的穷

  ① 见西北大学中文系杜诗研究小组《论杜甫的世界观》,载于《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二辑。

  ② 参看鲁迅对阮籍、嵇康与礼教关系的分析,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载《而已集》)。

  兵默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儒家谴责

  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

  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杜甫则控诉那个时代说:“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应该指出,孟子那

  种“民贵君轻”的可贵思想,①在杜诗中有相当深刻的体现。由于杜甫生活在

  封建秩序早已确立的唐代,他不可能公然谴责皇帝,但我们综合全部杜诗,

  却不难看出,在诗人心目中,人民的地位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他有时在诗中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